北京刑事检察部门共计研发应用116个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平台上架35个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均取得较好成效。主要做法是:
一、深化对犯罪行为与犯罪案件为“半径不等同心圆”的规律性认识,以数字检察赋能刑事检察监督提质增效。研发应用“收药端医保欺诈识别监督模型”,发现涉及全国25个省区、13万余人线索,已向最高检及公安部报送。研发应用“工程建筑行业敲诈施工费涉黑恶线索研判模型”,已发现犯罪线索105条,移送刑事立案12件,抓获犯罪嫌疑人151人。研发应用“偷盗燃气类大数据监督治理模型”,已立案8件,抓获犯罪嫌疑人18人,涉案总金额初步评估达5000余万元。
二、以大模型建用为数字检察发展的基本路径,有力推进数字赋能刑事检察监督场景的体系化建设。聚焦刑事审判监督工作履职短板和能力不足问题,研发刑事审判监督大模型,转化成个案和类案共30件。研发刑事裁判涉财产执行类,社区矫正、罪犯减刑假释类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转化为各类监督案件1068件,大数据法律监督案件占比达到54.6%。
三、以数字赋能刑事检察监督推动检察履职方式创新,服务保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依托模型建用总结提炼的医保欺诈识别规则已被医保基金监管部门借鉴应用,引入医保基金管理规范;提炼的特种作业资格证书识别规则被市应急局借鉴采用,已录入北京安全生产和隐患治理系统。研发建用“海淀轻罪治理图鉴”,辖区“超市盗”等轻罪案件发案量呈现明显下降的良好态势。
四、着眼提升法律监督能力,推进以数字赋能刑事检察监督向更高形态演进。研发应用的“刑事二审不开庭改判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在开展刑事抗诉等审判监督的同时,立案查办司法工作人员相关职务犯罪,促进深层次违法犯罪问题的监督与治理。北京市检察院应公安部邀请派员在全国公安系统的专题培训班上介绍了办理医保诈骗大数据办案经验。